【文言文《左传(middot及成公及middot及成公十七年》原文及翻译)】《左传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为《春秋》的注释书,内容详实,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、军事、外交等重要事件。其中,《成公十七年》是《左传·成公》篇中的一个重要篇章,记述了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复杂关系,以及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冲突。
一、原文
> 成公十七年,春,晋侯使郤至来聘,且告将伐楚。夏,楚子、郑伯伐宋,宋人告急于晋。晋侯欲战,范文子曰:“不可。楚有三不德,其民不与,其官不和,其政不修。”晋侯从之,遂不战而退。秋,晋侯会诸侯于亳城北,谋伐楚。冬,楚子伐郑,郑伯败之。晋侯怒,复会诸侯于温,将以伐楚。郑伯惧,遣使请盟于晋。晋侯许之,遂与郑盟。
二、译文
成公十七年的春天,晋景公派郤至前往楚国进行外交访问,并通告即将出兵讨伐楚国。夏天,楚共王与郑成公联合进攻宋国,宋国向晋国求援。晋景公打算出兵迎战,但范文子劝谏说:“不能打。楚国有三大过失:百姓不支持,官员不和睦,政令不修明。”晋景公听从了他的意见,于是没有开战就撤退了。秋天,晋景公在亳城北召集诸侯,商议讨伐楚国的事宜。冬天,楚共王出兵攻打郑国,郑成公战败。晋景公大怒,再次召集诸侯在温地会盟,准备出兵伐楚。郑成公害怕,派遣使者向晋国请求结盟。晋景公答应了,于是与郑国订立盟约。
三、解读与分析
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。晋国作为当时的主要强国之一,在面对楚国时采取了谨慎的态度,避免直接冲突。范文子提出的“楚有三不德”实际上是对楚国政治状况的批评,也体现了晋国对战争时机的判断。
此外,郑国在楚、晋之间摇摆不定,最终选择与晋国结盟以求自保,显示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与策略性。这种局面在春秋时期非常普遍,也是《左传》所强调的“礼”与“义”的体现。
四、历史背景简述
成公十七年(公元前574年),晋国正处于晋景公执政时期。此时,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争霸持续不断,两国在中原地区展开多次战争。而郑国作为夹在晋楚之间的中等国家,常常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。这一时期的局势动荡不安,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频繁,构成了春秋末期的重要政治图景。
五、总结
《左传·成公十七年》通过简洁的文字,生动地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外交策略。它不仅记录了史实,还蕴含了深刻的道德与政治思想,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左传》其他篇章或相关历史人物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