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八年级《芦花荡》人教版的教案及原文】一、教材分析
《芦花荡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,作者是孙犁。这篇文章属于现代文学中的短篇小说,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,白洋淀地区人民在艰苦环境中英勇抗争的故事。通过描写老船夫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,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。
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,体会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,同时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语言风格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
- 理解课文内容,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。
- 学习小说中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。
-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- 通过朗读、讨论等方式,深入理解文本内涵。
-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、把握主题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- 感受抗日军民英勇无畏的精神,增强民族自豪感。
-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、珍惜和平的情感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 分析老船夫的性格特征,理解“芦花荡”这一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。
- 难点: 理解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深层含义。
四、教学过程设计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通过展示白洋淀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,引导学生进入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画生字词,初步了解故事内容。教师讲解生字词,如“芦苇”、“撑船”、“警戒”等。
3. 精读分析(20分钟)
-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船夫动作、语言、心理的句子,分析其性格特点。
- 讨论“芦花荡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?它是否象征着某种精神?
- 引导学生思考:为什么老船夫能够成功地保护孩子?
4. 合作探究(10分钟)
分组讨论:你认为老船夫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?结合现实,谈谈你对“英雄”的理解。
5. 总结提升(5分钟)
教师总结课文主题,强调抗日战争中普通人的英勇事迹,鼓励学生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。
6. 布置作业(5分钟)
- 写一篇短文,以“我眼中的老船夫”为题,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- 阅读孙犁的其他作品,如《荷花淀》,比较其写作风格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《芦花荡》
——孙犁(现代)
人物:老船夫(勇敢、机智)
环境:芦花荡(象征坚韧、希望)
主题:抗日军民的英勇斗争
手法:细节描写、象征手法
```
六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,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品味与赏析能力,提升课堂互动效果。
七、课文原文(节选)
> 白洋淀的水清澈见底,芦苇丛生。老船夫每天在这片水域里穿梭,他熟悉每一个角落,也深知这里的每一处危险。一天,他送两个孩子去东边的村庄,途中遇到敌人的盘查。老船夫没有慌张,他用自己多年的经验,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视线,顺利将孩子们送到安全的地方。
> 芦花在风中轻轻摇曳,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。老船夫站在船头,望着远方,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。他知道,只要还有人在战斗,这片土地就不会失去希望。
八、拓展延伸
推荐学生阅读孙犁的另一篇著名短篇小说《荷花淀》,对比两篇文章在描写手法、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,加深对现代文学的理解。
九、参考资料
- 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·语文》八年级下册(人民教育出版社)
- 孙犁作品集
- 抗日战争历史资料
---
结语:
《芦花荡》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,更是一部充满民族精神的抗战史诗。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,学生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,更能从中汲取力量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