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长相思,纳兰性德》阅读答案(8页)】一、作者简介
纳兰性德(1655—1705),字容若,满洲正红旗人,是清代著名词人。他出身于显赫的贵族家庭,父亲是康熙朝的重臣明珠,母亲是蒙古贵族。纳兰性德自幼聪慧,文武兼修,但一生仕途不顺,早年因病辞官,后虽复出,却未得重用。他的词风哀婉缠绵,情感真挚,尤以悼亡、离别、思乡题材最为动人。
二、作品背景
《长相思》是纳兰性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,写于他随康熙帝北巡期间。此词通过描绘边塞风光与思乡之情,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。全词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是清代词坛中不可多得的佳作。
三、原文再现
长相思
山一程,水一程,身向榆关那畔行,夜深千帐灯。
风一更,雪一更,聒碎乡心梦不成,故园无此声。
四、词语解释
- 山一程:翻越一座山,表示路途遥远。
- 水一程:渡过一条河,同样表示行程漫长。
- 榆关:即山海关,古代边关要地。
- 千帐灯:指众多的军营灯火,象征旅途的艰辛。
- 风一更:风声一阵阵传来,表示夜晚的寒冷与不安。
- 雪一更:雪花不断飘落,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恶劣。
- 聒碎:吵闹、扰乱。
- 乡心:思乡之心。
- 故园:家乡,故乡。
五、赏析解读
这首《长相思》以极简的语言,勾勒出一幅边塞夜景图。上片写旅途之远,下片写夜寒之苦,层层递进,情感逐渐加深。全词没有直接抒发思乡之情,而是通过“夜深千帐灯”、“风一更,雪一更”等细节描写,让读者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。
“聒碎乡心梦不成”一句尤为感人,道出了在外漂泊之人无法入眠的痛苦。而“故园无此声”则将现实与回忆对比,更加突出了思乡之情的浓烈。
六、艺术特色
1. 结构紧凑:全词共两段,每段四句,节奏明快,层次分明。
2. 意象鲜明:山、水、风、雪等自然景物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苍凉、孤寂的氛围。
3. 情感真挚:全词情感细腻,语言朴实,体现了纳兰性德词作的典型风格。
4. 语言凝练:用词简洁,却富有表现力,如“山一程,水一程”重复使用,增强了节奏感和画面感。
七、主题思想
《长相思》通过对边塞艰苦环境的描写,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。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词,更是一首抒情词,反映了古代游子在异乡漂泊时的心理状态。
八、拓展思考
1. 你认为纳兰性德为何会写下这样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词?
2. 如果你是纳兰性德,在那样的环境下,你会有怎样的感受?
3. 这首词对你有什么启发?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?
九、参考答案(部分)
1. 问:词中“山一程,水一程”表达了什么情感?
答:表达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,暗示了作者远离家乡的无奈与孤独。
2. 问:“聒碎乡心梦不成”中的“聒碎”是什么意思?
答:“聒碎”意思是声音嘈杂、扰乱,这里指风雪之声打乱了作者的思绪,使他无法入眠。
3. 问: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?
答: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忧郁、哀伤,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
十、结语
《长相思》是纳兰性德词作中的经典之作,以其真挚的情感、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,打动了无数读者。它不仅展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,也体现了他对人生、家国的深刻思考。读这首词,仿佛能听见远方的风声,看见夜空下的灯火,感受到那份深沉的乡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