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《分享》含反思-20220407085954x】一、活动名称
《分享》
二、适用年龄
幼儿园中班(4-5岁)
三、活动目标
1. 认知目标:让幼儿了解“分享”是一种积极的行为,懂得与他人一起分享可以带来快乐。
2. 情感目标:激发幼儿乐于分享的情感,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同理心。
3. 行为目标: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主动与同伴分享玩具、食物或物品。
四、活动准备
- 各种小玩具、图书、水果等实物
- 教学图片或动画视频(展示分享的场景)
- 画纸、彩笔等手工材料
- 音乐背景(轻松愉快的音乐)
五、活动过程
1. 导入环节(5分钟)
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:“你有没有和别人一起玩过玩具?有没有人愿意和你分享东西?”然后播放一段关于小朋友分享的动画短片,引发幼儿兴趣。
2. 情境讨论(10分钟)
教师出示图片或情景卡片,如“小明有一块巧克力,他不想给小红吃”,引导幼儿进行讨论:“如果你是小明,你会怎么做?”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,并引导他们理解分享的意义。
3. 实践体验(15分钟)
将幼儿分成小组,每组发放一些玩具或小物品。要求他们轮流使用并尝试分享。教师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,帮助幼儿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。
4. 游戏互动(10分钟)
组织一个“分享大闯关”的游戏,例如“传递礼物”、“合作搭积木”等,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。
5. 总结提升(5分钟)
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,引导他们说出自己今天学会了什么,有没有主动分享过什么。鼓励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做一些分享的行为。
六、延伸活动
- 家园共育:建议家长在家中鼓励孩子与兄弟姐妹或邻居小朋友分享玩具或食物,形成良好的习惯。
- 区角活动:在区域活动中设置“分享角”,提供一些可交换的物品,让幼儿在自由游戏中练习分享。
七、活动反思
本次《分享》社会活动整体效果较好,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游戏中,初步理解了分享的意义。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:
1. 个别幼儿不愿意分享:部分幼儿由于性格内向或缺乏安全感,不愿将自己的物品与他人分享。对此,教师应给予更多耐心引导,避免强迫,而是通过鼓励和榜样示范来逐步改变。
2. 时间安排略紧:部分环节因时间限制未能充分展开,今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流程,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落实。
3. 材料准备需更丰富:活动中使用的物品种类较少,下次可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物品,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。
通过本次活动,幼儿不仅增强了对“分享”这一社会行为的理解,也在实践中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。今后将继续结合生活实际,开展更多类似的教育活动,促进幼儿全面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