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刘禹锡《洗心亭记》阅读答案及翻译(浙江省丽水市中考题)】《洗心亭记》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篇散文,语言凝练、意境深远,常被选入语文教材或中考试题。本文以“洗心”为主题,借亭子之名表达作者对心灵净化与人生境界的思考。
一、原文节选(节选自《刘禹锡集》)
> 余尝游于楚地,见其山川秀美,风物清嘉,遂筑亭于溪上,名曰“洗心”。夫洗心者,非徒涤其形也,乃涤其心也。心若不净,则外物虽洁,亦不能久安。故君子居此亭,必先洗其心,而后观物。
二、阅读理解题(浙江省丽水市中考题)
1. 文中“洗心”一词的含义是什么?
参考答案:
“洗心”不仅指清洗身体或外在的污垢,更强调洗涤内心的杂念与尘埃,追求心灵的纯净与宁静。
2. 作者为什么要在溪边建一座名为“洗心”的亭子?
参考答案:
作者建“洗心亭”是为了表达一种精神上的追求,希望人们在自然环境中洗涤心灵,达到内心的清净与超脱。
3. 结合全文,谈谈你对“心若不净,则外物虽洁,亦不能久安”的理解。
参考答案:
这句话的意思是,如果内心不清净,即使身处美好的环境,也无法长久安宁。它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,说明心灵的净化才是获得真正安宁的关键。
三、翻译
原文:
余尝游于楚地,见其山川秀美,风物清嘉,遂筑亭于溪上,名曰“洗心”。
翻译:
我曾经游览楚地,看到这里的山川秀丽,风景优美,于是就在溪边建造了一座亭子,取名叫“洗心”。
原文:
夫洗心者,非徒涤其形也,乃涤其心也。
翻译:
所谓“洗心”,不只是清洗身体,更是洗涤内心。
原文:
心若不净,则外物虽洁,亦不能久安。
翻译:
如果内心不洁净,即使外界的事物再美好,也不能长久安宁。
原文:
故君子居此亭,必先洗其心,而后观物。
翻译:
因此,有德之人来到这里,必定先洗涤自己的心灵,然后再去观察外物。
四、写作启示
《洗心亭记》通过描写建亭的过程和意义,表达了作者对心灵净化的重视。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体现了刘禹锡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思想。在现代社会中,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,我们更应注重内心的修养与沉淀,正如文中所言:“洗心”不仅是形式,更是心灵的修行。
五、总结
刘禹锡的《洗心亭记》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,通过对“洗心”这一意象的描绘,传达出作者对心灵纯净的追求。考生在备考时,不仅要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,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,从而在阅读理解中取得高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