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哲学与人生》期末考试试卷(含答案)】一、选择题(每题2分,共10分)
1.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?
A. 世界的本原问题
B. 人的本质问题
C.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
D. 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
2. 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“人是万物的尺度”的哲学家是:
A. 苏格拉底
B. 柏拉图
C. 普罗泰戈拉
D. 亚里士多德
3.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,社会存在决定:
A. 社会意识
B. 社会制度
C. 社会文化
D. 社会结构
4. “认识你自己”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?
A. 康德
B. 尼采
C. 苏格拉底
D. 黑格尔
5. 在中国哲学中,“道”通常被理解为:
A. 伦理道德规范
B. 宇宙的根本规律
C. 人类的行为准则
D. 宗教信仰体系
二、简答题(每题10分,共30分)
1.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。
2. 什么是“存在先于本质”?这一观点出自哪位哲学家?
3. 请结合实际生活,谈谈你对“人生意义”的理解。
三、论述题(每题20分,共40分)
1.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,分析当代社会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。
2. 试论康德的“道德律令”思想及其对现代伦理观的影响。
四、材料分析题(20分)
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:
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。”——赫拉克利特
请结合哲学史上的相关观点,分析这句话的哲学内涵,并谈谈你对“变化与不变”关系的理解。
参考答案
一、选择题
1. C
2. C
3. A
4. C
5. B
二、简答题
1.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包括:普遍联系、永恒发展、矛盾对立统一。
2. “存在先于本质”是萨特提出的观点,强调人的存在是第一位的,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。
3.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和实现自我价值,同时与他人、社会和谐共处,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平衡。
三、论述题
1. 马克思主义认为,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,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扮演不同角色,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推动,而社会的进步也依赖于个体的努力。因此,个体与社会是相互依存、相互作用的关系。
2. 康德的“道德律令”强调行为应出于义务而非利益,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自律性。这一思想对现代伦理观产生了深远影响,促使人们重视道德责任和内在动机。
四、材料分析题
赫拉克利特的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”强调事物的不断变化和流动性。这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对变化与永恒的思考。从哲学角度看,变化是世界的本质,但变化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和稳定性,即“变中有不变”。我们应在动态中把握稳定,在变化中寻找恒常,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