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万籁俱寂出自哪首诗】“万籁俱寂”是一个常用于描写环境宁静、万物静默的成语,常见于文学作品和诗歌中。它表达的是一种极致的安静状态,仿佛天地间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。
那么,“万籁俱寂”究竟出自哪首诗呢?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总结与分析。
一、
“万籁俱寂”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常建的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。该诗描绘了寺庙中的宁静氛围,其中“万籁俱寂”一词生动地表现了寺院夜晚的寂静与空灵。
虽然“万籁俱寂”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使用,但其出处明确,具有较强的文学依据。因此,在回答相关问题时,应以古诗为依据,避免误传或混淆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万籁俱寂 |
出处 | 唐代诗人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 |
原文诗句 | “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。” |
作者 | 常建 |
朝代 | 唐代 |
诗名 | 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 |
诗意 | 描写寺庙中夜深人静,只有钟磬声回荡,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意境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极度安静的环境,如深夜、山林、古寺等。 |
三、补充说明
虽然“万籁俱寂”并非出自某一首广为人知的唐诗,但它的确来自常建的这首诗。由于该诗并不像李白、杜甫的作品那样广为流传,因此很多人对它的出处并不熟悉。
在日常交流或写作中,若想准确引用“万籁俱寂”,建议直接指出其来源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,并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,这样既严谨又富有文化底蕴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常建及其诗歌风格,可参考《全唐诗》或相关文学研究资料。
以上就是【万籁俱寂出自哪首诗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