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屏息敛声的词语解释】“屏息敛声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在紧张、专注或极度安静的情况下,停止呼吸、压低声音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写人物在关键时刻的神态,强调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屏息敛声 |
拼音 | bǐng xī liǎn shēng |
出处 | 出自《红楼梦》等古典文学作品,后广泛用于现代汉语中 |
含义 | 指人因紧张、专注或害怕而停止呼吸、压低声音,形容极度安静或紧张的状态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神态,如听讲、等待、紧张时刻等 |
近义词 | 静默无声、屏气凝神、噤若寒蝉 |
反义词 | 喋喋不休、喧宾夺主、大声喧哗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描述 |
考试现场 | 学生们屏息敛声,生怕出错 |
等待重要消息 | 家人们屏息敛声,紧张地等待结果 |
观看演出 | 观众屏息敛声,全神贯注地欣赏表演 |
惊吓瞬间 | 有人突然出现,众人屏息敛声,不敢动弹 |
三、词语辨析
- 屏息敛声:强调的是动作和声音的完全停止,带有较强的紧张感。
- 屏气凝神:更侧重于精神上的专注,不一定伴随声音的消失。
- 噤若寒蝉:强调因为恐惧而不敢说话,但不一定是因紧张而停止呼吸。
四、总结
“屏息敛声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常用于描写人在紧张、专注或害怕时的反应。它不仅表达了身体上的静止,也反映了心理上的高度集中。在写作中使用这一成语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,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场景的氛围与人物的情绪变化。
通过理解其含义、用法及适用场景,能够更好地在实际语境中灵活运用这一词语,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。
以上就是【屏息敛声的词语解释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