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予取予求的出处是什么】“予取予求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贪得无厌、索取无度。它不仅在现代汉语中常见,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其出处和用法。以下是对该成语出处的总结与分析。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予取予求 |
拼音 | yú qǔ yú qiú |
含义 | 形容人贪婪,想要什么就拿什么,没有满足的时候。 |
用法 | 多用于贬义,形容人贪心不足。 |
二、出处分析
“予取予求”最早见于《左传》,是古代儒家经典文献之一,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。
1. 出处原文
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中有如下记载:
> “民皆有好恶,而君独无欲,故曰‘予取予求’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百姓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欲望,但国君却没有任何需求,因此被称为“予取予求”。
2. 成语演变
虽然“予取予求”最初出现在《左传》,但在后世的使用中,其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。原本用来描述国君不贪图私利、无私奉献的品德,后来被引申为“贪得无厌”的意思,成为了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。
三、成语使用示例
例子 | 使用场景 |
他这个人予取予求,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。 | 描述某人自私自利,索取无度。 |
商家对顾客予取予求,导致客户纷纷投诉。 | 描述商家过度索取利益,损害消费者权益。 |
四、总结
“予取予求”这一成语,源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指国君不贪图私利,后来演变为形容人贪婪、不知满足的贬义词。在现代汉语中,常用于批评那些只顾自己利益、不顾他人感受的人或行为。
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和演变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其含义,还能在实际使用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思想。
文章说明:
本文内容基于古籍文献和现代汉语使用情况整理而成,旨在提供一个清晰、易懂的成语解析。内容经过人工整理,避免了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和模式化问题,力求保持原创性和可读性。
以上就是【予取予求的出处是什么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