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醉翁亭记》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散文名篇,文章以“醉翁”自号,描绘了滁州山水之美和与民同乐的情怀。该文语言优美、意境深远,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,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,以下是一套原创的《醉翁亭记》文言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。
一、选择题
1. 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( )
A. 名之者谁——名字
B. 太守自谓也——称呼
C.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——离开
D.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——以……为乐
答案:A
解析:“名之者谁”中“名”应为“命名”的意思,而非“名字”。
2. “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”中“述以文”的意思是( )
A. 用文字叙述
B. 用语言表达
C. 写成文章
D. 记录下来
答案:C
解析:“述以文”即“用文章来记录”。
3. 下列句子中,“而”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( )
A.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
B.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
C.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
D. 始得西山宴游记
答案:D
解析:D项“而”无实际意义,为连词,其他三项均为表转折或并列。
二、翻译题
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:
1. 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
译文:醉翁的意图并不在于喝酒,而是在于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。
2. 苍颜白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
译文:脸色苍老,头发花白,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,是太守喝醉了。
3. 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译文:欣赏山水的乐趣,是心中领会后寄托在酒中的。
三、简答题
1. 文中“醉翁”指的是谁?他为什么自称“醉翁”?
答:文中“醉翁”指的是欧阳修自己。他之所以自称“醉翁”,是因为他虽不嗜酒,但因山水之乐而陶醉其中,故以“醉”自喻。
2.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:本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、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,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仕途生活的淡泊。
3. 文章开头提到“环滁皆山也”,有什么作用?
答:这句话交代了滁州的地理环境,引出下文对醉翁亭的描写,为全文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。
四、阅读理解
阅读下面语段,回答问题:
>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
1. 本段描写了山间哪两个时间段的景色?
答:早晨和傍晚。
2. “野芳发而幽香”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?
答:拟人。
3. 作者通过描写四季景物,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: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,也体现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。
五、拓展思考
你认为“醉翁”是否真的醉了?为什么?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。
参考答案:
“醉翁”并非真的醉酒,而是被山水之美所陶醉。文章多次提到“醉”字,实则是借“醉”来表达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,以及超脱世俗、与民同乐的豁达情怀。
结语:
《醉翁亭记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,更是一篇蕴含哲理、抒发情怀的佳作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,我们不仅能提升文言文的理解能力,更能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。希望以上练习题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篇经典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