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,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,象征着团圆、希望与新的开始。2019年的春节,虽然已经过去多年,但那些关于过年时的回忆和“作”事,却依然让人记忆犹新。
那一年,我还在外地工作,距离家乡有几百公里的距离。每年春节,父母都会打电话来叮嘱:“别太辛苦,回家吧。”可现实总是让人无奈,加班、项目紧、任务重,最终还是没能赶回去。于是,我只能在异乡买点年货,简单地吃顿饭,看看春晚,算是过了个年。
但“作”这件事,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。比如,为了图个热闹,我特意买了几包烟花,在小区门口放了一小会儿,结果被保安拦下,还被教育了一顿。那时候心里还挺不服气,心想:“不就是放个烟花嘛,又不是什么大事。”后来想想,也确实是自己有点“作”了。
还有一次,我跟朋友约好一起回老家过年,结果临时变卦,说要留下来陪家人。最后一个人坐火车回家,车上人挤人,车厢里全是带着年货的大叔大妈,我抱着一个大礼包,坐在角落里,感觉自己像个“多余的人”。那一刻,心里挺失落的,但也明白,有些“作”是必须经历的。
不过,2019年的春节,虽然没有回家,但我学会了更多。我开始理解,过年不只是回家,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。哪怕不能团聚,也要用心去感受那份年味。于是,我在网上买了些传统年货,学着做饺子、贴春联,甚至在朋友圈发了几张“过年照”,收获了不少点赞和评论。
有人说,过年就是一场“作”的旅程。从准备年货到走亲访友,从熬夜守岁到拜年磕头,每一步都充满了仪式感。而2019年的我,虽然没回家,却也在“作”的过程中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年味。
如今再回头看,那年的“作”其实也是一种成长。它让我明白,无论身在何处,只要心中有家,就有年味;只要愿意去“作”,就能找到归属感。
所以,2019年的过年,虽有遗憾,但也有意义。它让我学会了珍惜,也让我懂得了,有些“作”,是为了让生活更有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