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幽兰操韩愈翻译】“幽兰操”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首古体诗,全篇以“幽兰”为意象,借物抒情,寄托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与对世俗污浊的不满。这首诗虽短,却意境深远,语言凝练,极具文人风骨。
原文如下:
> 《幽兰操》
> 韩愈
兰之猗猗,扬扬其香。
不采而佩,于兰何伤?
今天之旋,其曷为然?
我行四方,以日以年。
雪霜凌厉,草木凋残。
兰之猗猗,幽幽其芳。
不采而佩,于兰何伤?
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。
我心匪席,不可卷也。
愿言配德,携手同归。
翻译与解读:
“幽兰操”一词出自《礼记·孔子闲居》,原指一种琴曲,后被韩愈借用为诗题。诗中“兰”象征君子,高洁、清雅、不随波逐流。韩愈借兰自喻,表达自己在乱世中坚守节操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。
“兰之猗猗,扬扬其香。”
兰花姿态柔美,香气四溢。这里用“猗猗”形容兰的柔美姿态,“扬扬”则表现其芬芳远播。诗人以兰起兴,引出对高洁品德的赞美。
“不采而佩,于兰何伤?”
即使没有人采摘它,佩戴它,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?这句诗看似简单,实则暗含深意: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被人发现或利用,而在于自身的品质。
“今天之旋,其曷为然?”
如今世道纷乱,为何会变成这样?这是诗人对现实的感慨,也是对时局的不满。
“我行四方,以日以年。”
我走遍四方,经历了许多岁月。这表明诗人长期漂泊,见多识广,也暗示他并非一味避世,而是有志于天下。
“雪霜凌厉,草木凋残。”
严冬酷寒,草木凋零。这是自然界的景象,也隐喻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艰难。
“兰之猗猗,幽幽其芳。”
再次强调兰的高洁与清香,突出其不因环境恶劣而改变本质。
“不采而佩,于兰何伤?”
重复前句,强化主题,说明兰的价值不因无人赏识而减损。
“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。”
我的心不是石头,不会轻易改变。这是诗人坚定信念的表达,表明自己不会因外界压力而动摇。
“我心匪席,不可卷也。”
我的心不是席子,不能随意卷起。进一步强调内心的坚定与独立。
“愿言配德,携手同归。”
希望与有德之人同行,共同归于高洁之地。这是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,也是对知音的期盼。
结语:
《幽兰操》虽为一首短诗,却蕴含了韩愈深厚的文学修养与高尚的人格追求。诗中通过对“兰”的描绘,表达了他对理想人格的执着,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。这种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精神,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在浮躁喧嚣的时代,我们更应珍惜内心那份对真善美的坚持与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