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父亲的病》主要情节读后感】在鲁迅先生的《朝花夕拾》中,《父亲的病》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。它不仅记录了作者童年时期对父亲生病过程的回忆,更通过对当时社会医疗状况的描写,揭示了旧时代中医与西医之间的矛盾,以及人们对疾病的无知与迷信。
文章开头,鲁迅描述了自己年幼时父亲患病的情景。那时的他还不懂什么是“病”,只是看到家人焦急不安。父亲的病情逐渐加重,家中请来了许多所谓的“名医”来诊治。这些医生开出的药方怪异,如“蟋蟀一对”、“经霜的芦根”等,让人感到荒诞可笑。然而,他们却以高明自居,甚至用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方法来治疗病人。这种现象让鲁迅感到愤怒和失望,也让他开始思考医学的本质。
随着父亲病情的恶化,家人们又转向了另一位“神医”,据说此人医术高超,能治百病。然而,这位医生的治疗方法更加离奇,甚至要求病人服下“败鼓皮丸”,这显然是一种迷信行为。鲁迅的父亲最终在这样的治疗中去世,而家人们却仍然沉浸在对“神医”的信任中,无法接受现实。
读完这篇文章,我深刻感受到鲁迅对旧社会医疗制度的批判。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,揭露了当时医学的落后与愚昧,以及人们对传统观念的盲目崇拜。同时,他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与无奈。在那个时代,人们缺乏科学知识,面对疾病只能依靠经验与传说,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。
此外,文章还反映了鲁迅对家庭情感的复杂态度。他既对父亲的病痛感到痛苦,又对母亲和其他亲属的无助感到心酸。这种情感的交织,使文章更具感染力,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挣扎。
总的来说,《父亲的病》不仅是一篇关于个人记忆的散文,更是一面镜子,映射出旧社会的种种弊端。它提醒我们,科学精神的重要性,以及在面对疾病时,应保持理性与客观。鲁迅用朴实的语言,讲述了一个看似普通却意义深远的故事,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