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(新)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《消息二则》优秀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:
学生能够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,理解“消息”这一文体的结构和语言风格;能准确识别消息的标题、导语、主体和结尾等组成部分。
2. 过程与方法:
通过阅读两篇消息,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容结构,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;通过小组讨论,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感受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,增强学生关注社会、了解国家大事的意识;培养学生尊重事实、理性思考的品质。
二、教学重点:
- 理解消息的结构与写作特点;
- 掌握消息中“倒金字塔”结构的特点;
- 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。
三、教学难点:
- 理解消息语言的简洁、准确、客观;
- 区分消息与其他文体的不同之处。
四、教学准备: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课文原文、相关背景资料;
- 学生预习:通读《消息二则》,初步了解两篇消息的内容和结构。
五、教学过程:
第一课时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平时是如何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的?是通过电视、报纸还是网络?”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获取信息的途径,并引出“新闻”这一概念。接着出示课题,板书《消息二则》,并简单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。
2. 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(10分钟)
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教师巡视指导,提醒注意字词发音与停顿。
提问:两篇消息分别讲了什么内容?它们有什么共同点?
3. 讲解消息的基本要素(15分钟)
- 简明扼要地概括新闻的核心内容。
- 导语: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。
- 主体:详细叙述新闻事件的过程、原因、影响等。
- 结尾:补充说明或展望未来。
- 教师结合课文举例说明,如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中的导语部分。
4. 小组讨论(10分钟)
分组讨论:两篇消息在结构上有何异同?哪一篇更符合你对“新闻”的理解?为什么?
5. 课堂小结(5分钟)
教师总结消息的定义及基本结构,强调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。
第二课时
1. 复习巩固(5分钟)
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,提问学生消息的结构组成及其作用。
2. 精读课文,深入分析(20分钟)
- 分析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》:
引导学生找出导语、主体内容,体会语言的简洁有力。
讨论:文章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军事行动的气势?
- 分析《首届诺贝尔奖颁发》:
引导学生关注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等要素,体会新闻的客观性。
3. 比较阅读(15分钟)
对比两篇消息的写作风格、语言特点、信息传达方式等,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题材新闻的表达差异。
4. 拓展延伸(5分钟)
教师播放一段新闻播报视频,让学生观察新闻播报的形式与语言风格,进一步加深对消息的理解。
5. 布置作业(5分钟)
- 写一篇简短的消息,报道学校近期发生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;
- 预习下一课内容,做好笔记。
六、教学反思:
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,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,帮助他们理解消息的结构与特点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更多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新闻案例,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实践能力。
七、板书设计:
```
(新)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《消息二则》
——新闻的结构与特点
一、什么是消息?
1. 定义:简要、真实、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。
2. 特点:客观、简洁、准确、及时。
二、消息的结构:
1. 吸引读者,概括内容。
2. 导语:提炼核心信息。
3. 主体:展开细节,提供背景。
4. 结尾:补充信息或总结。
三、常见写作手法:
1. 倒金字塔结构
2. 语言简洁明了
```
八、教学评价:
通过课堂表现、小组讨论、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,鼓励学生积极参与、主动思考,提升语文素养与信息处理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