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(的意思及全诗赏析)】“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”出自唐代诗人吕岩(即吕洞宾)的《牧童》一诗。这句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、生动的画面感和深远的意境,成为描绘田园牧童生活的一幅经典画卷。
一、诗句释义
“草铺横野六七里”:意思是广阔的原野上,青草如毯般铺展开去,绵延六七里之远。这里用“草铺”来形容草地的广阔与平整,仿佛大地被绿色覆盖,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辽阔的自然景象。
“笛弄晚风三四声”:牧童在傍晚时分吹着笛子,笛声随风飘荡,只有三两声。这里的“弄”字意味悠然自得,表现出牧童轻松自在的心境;“三四声”则显得声音稀疏,更添一份静谧与空灵。
整句诗通过简练的语言,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牧童放牧的田园画面,既有视觉上的广袤,又有听觉上的清幽,令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闲适与自由。
二、全诗原文及翻译
原文:
> 草铺横野六七里,
> 笛弄晚风三四声。
> 归来饱饭黄昏后,
> 不脱蓑衣卧月明。
译文:
原野上青草铺展,绵延六七里;
牧童在晚风中吹着笛子,只发出三两声。
归来后吃饱饭,已是黄昏时分;
他不脱蓑衣,就躺在月光下安睡。
三、全诗赏析
这首诗虽短小精悍,却蕴含丰富的意象与情感,展现了牧童生活的恬淡与自然之美。
1. 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
诗中没有直接描写牧童的劳作,而是以“草铺横野”、“笛弄晚风”等意象,展现人与自然的融合。牧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,他的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,而非对立面。
2. 闲适与自由的生活态度
“归来饱饭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”一句,写出了牧童归家后的悠闲状态。他不需要讲究礼仪,也不必拘泥于形式,只需在月光下安然入睡。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简单、自由生活的向往。
3. 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
全诗共四句,每句仅七个字,语言极为凝练。但正是这种简练,使得每一句都充满画面感和诗意。尤其是“笛弄晚风三四声”,看似随意,实则匠心独运,将声音与环境完美结合,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。
4. 寄托诗人理想
吕岩作为道教仙人,常以隐逸、超脱为志向。诗中所描绘的牧童生活,实际上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,以及对返璞归真、回归自然的追求。
四、结语
“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”不仅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面,更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的象征。它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,回望那一份宁静与自由,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。这首诗虽简,却意蕴深远,值得细细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