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百科知识 > 精选范文 >

部编九年级上语文《22(范进中举》优质课教学设计)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部编九年级上语文《22(范进中举》优质课教学设计),在线等,求秒回,真的十万火急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12 03:12:36

部编九年级上语文《22(范进中举》优质课教学设计)】一、教学目标
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

- 了解《儒林外史》的文学地位及其作者吴敬梓的基本情况。

- 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,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及人物形象。

- 学习小说通过对比、讽刺等手法表现主题的写作特色。
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
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分析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。

- 培养学生对古典白话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。
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
-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,增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。

-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。
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
- 教学重点: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,理解小说讽刺艺术的运用。

- 教学难点:体会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,理解作者的批判意图。

三、教学准备
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课文录音、相关背景资料、拓展阅读材料。
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了解《儒林外史》的基本信息,圈画文中关键语句。

四、教学过程设计

第一课时:初读感知,整体把握
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
- 播放一段关于“科举考试”的历史短片或图片,引发学生兴趣。

- 提问:“如果你中了状元,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?范进中举后又发生了什么?”引出课题。

2. 初读课文(10分钟)
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教师巡视指导。

- 简要介绍《儒林外史》的创作背景和吴敬梓的写作目的。

3. 梳理情节(15分钟)

- 分组讨论: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有哪些变化?他的性格有何特点?

-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主要情节,理清故事脉络。

4. 布置作业(5分钟)

- 摘抄文中描写范进语言、动作的句子,写下自己的初步感受。

第二课时:精读分析,深入探究

1. 复习导入(5分钟)

- 回顾上节课内容,提问:“范进中举前是一个怎样的人?中举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?”

2. 精读文本(20分钟)

- 分段讲解课文,重点分析以下

- 范进中举后的癫狂表现(如“拍手大笑”“跌倒昏迷”)。

- 胡屠户的态度转变(从“骂”到“夸”)。

- 众人的态度变化(冷眼旁观到趋炎附势)。

-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夸张、对比、讽刺等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
3. 人物分析(15分钟)

- 分组讨论:

- 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他为何会因中举而发疯?

- 胡屠户的性格特点是什么?他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?

- 小组代表发言,教师点评并总结。

4. 课堂小结(5分钟)

- 总结小说的主题思想: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。

-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,思考现代社会中的“功利主义”现象。

第三课时:拓展延伸,提升素养

1. 比较阅读(15分钟)

- 阅读《孔乙己》片段,比较两篇小说在人物塑造、主题表达上的异同。

- 讨论:为什么这些人物都受到社会的压迫?他们的命运是否具有代表性?

2. 写作训练(15分钟)

- 以“如果我是范进”为题,写一篇短文,设想自己在中举后的心理变化和生活状态。

-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,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思考。

3. 总结升华(10分钟)

- 教师总结:《范进中举》不仅是一篇讽刺小说,更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弊端。

- 鼓励学生多读经典,提升文化素养,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
五、板书设计

```

《范进中举》教学设计

——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选段

一、主要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

二、人物形象:

范进:迂腐、热衷功名、精神空虚

胡屠户:势利、虚伪、趋炎附势

三、写作手法:

对比、讽刺、夸张

四、主题思想:

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

```

六、教学反思(可选)

本节课通过多层次的教学活动,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,理解作品内涵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发展,鼓励他们主动思考、大胆表达。

注:本教学设计为原创内容,避免使用AI生成模板化结构,确保符合教学实际需求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