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百科知识 > 精选范文 >

《少年闰土》第二课时课堂实录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少年闰土》第二课时课堂实录,求路过的大神留个言,帮个忙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8 16:09:36

《少年闰土》第二课时课堂实录】一、教学目标

1. 通过深入阅读,理解课文内容,把握人物形象。

2. 品味语言特色,体会作者对闰土的深厚情感。

3. 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和童年记忆的兴趣与思考。
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
- 重点:理解闰土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。

- 难点:体会作者通过闰土表达的情感及对旧社会的反思。

三、教学过程

(一)导入新课

师:同学们,上节课我们学习了《少年闰土》这篇课文,了解了鲁迅笔下的这位“我”的朋友——闰土。他给“我”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,比如看瓜、捉鸟、拾贝等等。今天,我们将继续走进这个充满童趣的世界,看看闰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。

生:他是一个聪明、勇敢、活泼的孩子。

师:非常好,看来大家对闰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。那么,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,并探讨作者是如何刻画他的。

(二)整体感知

师: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,找出描写闰土外貌、动作、语言的句子,并试着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。

(学生自由朗读并圈画)

生:闰土“紫色的圆脸”,“头戴一顶小毡帽”,说明他生活在农村,很健康。

生:他说“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,红的绿的都有,鬼见怕也有,观音手也有”,这说明他很会观察,也很有生活经验。

师:大家说得都很好。这些细节描写让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活,也让我们感受到他与“我”之间纯真的友谊。

(三)深入品读

师:接下来,我们来重点分析“我”与闰土之间的对话部分。这段对话不仅生动有趣,还体现了两人之间的差异。

(教师出示原文片段)

“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‘刺’的是什么意思,……”

师:谁能说说,这段话中,“我”和闰土之间有什么不同?

生:“我”是城市里的孩子,对农村生活不熟悉;而闰土则从小生活在海边,熟悉自然和劳动。

师:没错,这就是当时城乡差距的体现。作者通过闰土的视角,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,也让“我”产生了向往之情。

(四)情感体验

师:现在,请大家闭上眼睛,想象一下自己就是“我”,听闰土讲述那些故事的时候,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?

(学生思考片刻后发言)

生:我觉得很开心,因为闰土讲得特别有意思,让我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神奇。

生:我也想去看海,捡贝壳,捉小鸟,那样一定很有趣。

师:大家的反应都很真实。其实,闰土不仅是“我”的朋友,更是“我”心中那个自由、快乐、充满想象力的另一个自己。

(五)拓展延伸

师:同学们,你们有没有像闰土这样,曾经有一个特别的朋友?或者有没有哪一段回忆让你至今难忘?

(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)

生:我小时候有个邻居姐姐,她教我钓鱼,我第一次钓到鱼的时候特别开心。

生:我和表哥一起在乡下玩,摘野果、捉蜻蜓,那是我最难忘的夏天。

师:是啊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“闰土”,也许不是朋友,但一定是那段无忧无虑、充满好奇的童年时光。

(六)总结提升

师:今天我们通过对《少年闰土》的学习,不仅了解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,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、对自然、对生活的深情厚意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,能像闰土一样,保持一颗好奇的心,发现生活中的美好。

四、作业布置

1. 写一篇短文,描述你心中“最难忘的一个朋友”。

2. 阅读《故乡》全文,比较闰土在成年后的变化,思考其中的原因。

五、教学反思

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从语言、情节、人物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,增强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力和感悟力。同时,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,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,使课堂更加生动、贴近实际。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对对比手法的讲解,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内涵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